第五十八章 这就是士大夫(二合一)(1 / 3)

巳时末。  这场味同嚼蜡的经筵,终于迎来了尾声。  赵祯的学者三弊,直接让经筵失去了原有的意义,除他之外,在场的其他人都是心不在焉地。  包括主讲官李维,虽然他的讲述依旧精彩,但他的心思却不在唐朝故事之上,而在学者三弊。  不同于李维,赵祯听得倒是津津有味。  宋人观唐朝历史,其角度和后世之人大为不同,单单这一点,就足够新奇。  况且,李维的讲述也不枯燥。  讲述期间,李维时不时地穿插一段背景故事,及其延伸出的后续。  总体听下来,不比后世上大课来得差。  经筵正式结束之前,还有一个君臣问答的流程,待到李维讲读完毕,赵祯发问道。  “朕观旧史,佛自西来,入我中国,其初,出家人之法,不拜国王,不拜父母,六亲不敬,鬼神不礼。  至唐朝,出家人既有拜君者,亦有拒不拜者,何故?”  赵祯这话,摆明了是排佛之意。  作为儒生的李维,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,而后,他躬身一礼。  “禀告陛下。”  “北魏僧人法果,曾言,北魏太祖明睿好道,即是当今如来,能弘道者,人主也,我非拜天子,乃是礼佛耳!”  “此后,沙门不敬王者之论,时有分流,既有坚持者,亦有不尊者。”  李维的话虽然仅有只言片语,但却将佛教的虚伪,展现的淋漓尽致。  在他的话中,佛教是靠什么起家的?  靠媚上!  批判完了佛教,当然也少不了捧一捧本朝太祖。  “前朝,人主行幸佛寺,皆拜佛。”  “本朝太祖,幸相国寺,至佛前烧香,太祖曰:此佛,该拜否?  僧人赞宁奏曰:不拜。  太祖问曰:何故不拜?  赞宁对曰:现在佛(指天子)不拜过去佛。  此后,人主行幸焚香,皆不拜也!”  “善。”  赵祯缓缓起身,执了一个弟子礼,一拜。  “谢诸位先生教导。”  看到官家行礼,李维等人连连回礼。  “臣等,幸承圣问,岂敢言教也?”  君臣一番见礼后,垂帘之后的刘娥对此次经筵做了评价。  “天下,重器也,得之至艰,守之至难,唯有君臣相协,方能勉力为之。”  “老身观今日之经筵,诸侍讲学士,文学优长,履行修谨,深有助益。”  听到太后的夸赞,在场的侍讲学士们,又是一礼。  “臣等,愧领。”  不多时,在众人‘恭送’的声音里,赵祯和刘娥一起离开了延义阁。  只是,他们两个现在的心情,却是截然不同。  赵祯的心情很舒畅,踏出延义阁的那一刻,他抬头看了一眼天空,只觉天空都明亮了几分。  向外吹风,这是他最初定下的目标。  通过今天经筵上的观察,他觉得,目的达成了。  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。  作为天子,他若是带头排佛抑道,效果绝对是显而易见的。  而一旁的刘娥,她现在的心情依旧很是复杂。  是继续牢牢地把持着朝政不放,还是往后退一步,这個决定,太过艰难。  少顷,眼瞅着刘娥一声不吭,赵祯往旁边靠了几分。  “大娘娘,您觉得孩儿今天的表现如何?”  此刻,赵祯的眉宇间既带着几分期盼,又带着几分忐忑,像极了考试结束,希望得到家长夸赞的孩子。  听到耳畔传来的声音,刘娥不由转头看了一眼,当她看到官家满怀期盼的模样,不由温柔一笑。  “六哥今天的表现,自然是极好的。”  “大娘娘还是头一次看到群臣鸦雀无声的场面,吾儿聪明睿智,学问天成,大娘娘很开心。”  赵祯睁大眼睛:“真的吗?”  “当然是真的。”  刘娥欣然一笑,抬手摸了摸赵祯的额角。  这时,她恍然发现,不知何时,六哥竟然和她齐肩高了。  真快啊。  再过一两年,六哥就该比她高了吧?  良久,母子重新抬起步子,只是,二人并未往寝殿的方向走,而是沿着宫道,一路往内东门赶去。  行至一座小殿前,母子二人几乎同时停下了脚步,然后踏入了眼前的小殿。  刚一进入殿内,两位身材佝偻的老臣,立刻慢吞吞地站了起来,分别向着太后、官家行礼。  “臣李士衡,参见太后,参加陛下。”  “臣林特,参见太后,参见陛下。”  李士衡和林特,一个年近七十,一个七十出头,即便是放到后世,也算是高龄。  因此,刘娥微微抬手。  “两位相公,无需多礼,请坐。”(注1)  “臣等,谢太后恩典。”  两人行了一记叉手礼,先后落座,紧接着,刘娥和赵祯也坐到了上首的主位上,赵祯在左,刘娥坐右。  落座后,刘娥缓缓开口。  “今日召集两位相公,盖因两位相公先后执掌计省。”  “前日送去的书册,不知两位相公可曾看过?”  刘娥口中的书籍不是别的,正是赵祯编写的那份《算学初解》。  李士衡执礼道:“臣请对。”  “准。”  李士衡道:“前日,臣收到禁中赐书,昨日,臣已然通读数遍,书中所记之法,确实令人耳目一新。”  “但臣对于‘数字’之记,颇有疑问。”  “臣伏问,此‘数字’是由谁所创?”  “其本意,又是为何?”  听到这话,刘娥朝着身边看了一眼,示意现场交给赵祯主持。  赵祯收到提示,主动开口回应。  “李相公,数字为朕所创。”  李士衡施礼道:“臣伏问,陛下缘何创立数字?”  “朕觉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