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3章 庭有枇杷树(2 / 3)

老太太在喝茶赏字画,探讨文学,老曾来枇杷树这里找王子昊聊天。

通过聊天,王子昊得知,老曾的老伴六年前就过世了,老曾一直很挂念。

聊到平生憾事,老曾很难过,说出让他愧疚终生的一件事。

九岁,上午体育课时,他买了瓶饮料,跟关系最好的一个同学一人一半,分着喝了。

同学把空饮料瓶要去,说中午去河里抓条泥鳅,用瓶子装着送给他。

然后下午同学没来上课。

第二天,老师说这个同学当天中午下河游泳时淹死了。

老曾伤心好久,回家后大哭了一场。

如果好同学活到现在,跟他一样,子孙满堂了啊。

“帮我看看这篇散文,可以的话,帮我润色几句,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。”老曾从里屋拿出一份稿纸,上面手写了一篇半文半白的散文。

“好,我看看。”王子昊靠在枇杷树旁的墙上,品读起老曾的手稿。

还真不错,老曾的确是个读书人,不是沽名钓誉,被过份夸大的的作家。

他笔下的文字充满智慧和灵性,平实而富有人生哲理。

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、抒情的散文。

文章通过记录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,着重叙述与这个房子有关的人事变迁,借“百年老屋”的几经兴废,回忆家庭琐事,抒发了物在人亡、三世变迁的感慨。

文章紧扣“百年老屋”来写,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,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。

老曾很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,不言情而情无限,言有尽而意无穷。

读君一纸稿,胜说十年话,王子昊受益匪浅。

读书就如同竹篮打水,虽然清澈的水从竹篮的缝隙中流逝,表面上什么都没有得到,但人的心灵却在不知不觉中如同这竹篮一样,被净化得澄澈明亮。

亭子里。

“老曾,你的《百年老屋修修改改,历经六年了吧,还想让东方那小子再改吗?”郭青问老曾。

“我是给不出什么意见和建议了,改一个字,删一个字,或加一个字,我都觉得会影响整篇文章的结构和意境。”向文东也说道。

杨黎姿看过老曾历经六年而不肯定稿的《百年老屋,她不是文人骚客,更给不出什么修改建议。

“老曾,你非要我喊东方过来,除了想要字画,还想让他改文,是吧?”杨黎姿一语道破老曾的心思。

老曾也不觉得丢人,说道:“确实有这两个心思,我虽然不看他写的那些网络,但经常关注他的更新量。他要一直这么下去,可能就废了,一天水出几万字啊,底蕴和积累才攒那么一点点就都被耗出去,根本结不了晶。”

杨黎姿笑道:“人家水是水,但一个字好几块钱呢,甚至十几块都有可能。”

“这么多吗?”老郭等人吃惊。

想当年,他们有的人,一个字也能值这么多,甚至更多。

但比起王子昊,他们太低产了,比起日出东方,这种产能,微不足道。

有的一辈子出的书,字数全部加起来,都不足五百万字。

日出东方不到一年,就写了一千多万字。

“算他一天写两万字,一个字十块钱,那王子昊一天能赚二十万,一个月六百万。”老曾说道。

杨黎姿也惊讶了:“那我们算的都有问题,反正他现在的稿费,一个月税后都上千万了。”

这帮人都不是穷人,相反,他们不但有钱,连儿孙都有权有势。

在他们面前,不用在意什么财不外露。

老郭长叹:“怪不得……年轻时候的我,要是能这么挣钱,哪管什么结晶不结晶,名流不名流千古的,先挣够钱再说。”

“钱哪能挣完,那时候要是有网络,有网文,现在的你,挣了那么多,估计早就出国定居去了。”向文东说道。

“我可不像老曾那么疾恶如仇,老曾出国还差不多。”郭青笑道。

老曾无语:“我只是不喜欢官场而已,又不是不喜欢我们的国家。”

杨黎姿旁边的老太太冷哼:“老曾,你的书我都看完了,每本都揭露黑暗,冷嘲热讽,对政府对社会甚至对人性很不满,也就你写的是实体书,不然放网上,不管哪个网站,都求你别来祸害他们了。”

老曾也不在意:“我始终觉得文学的使命就是揭露黑暗,引起人们的关注,引起相关人士的反思。”

老郭摇头:“除非你的书火到天际,不然相关人士,有几个会看到你写的书,从中接受教育?”

老曾反驳道:“可能他们还年少的时候,看到了我的书

,以后有一定的权力了,会受到我的思想影响呢。”

“你的书在西方受欢迎,得大奖,我确实不如你。”郭青说道,“但那是西方,西方最喜欢我们这些文人批判、贬低我们自己的祖国。”

“我不是很早就不拿我的书去西方参与评选了吗?”老曾急了,这是他的痛点,早年他还觉得很光荣。

现在,呸,老子不跟你们玩了。

连英语我都不让我的孙子孙女报班,呼吁取消英语必修课,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