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二章 摊丁入亩(求追读)(1 / 2)

看着向传正一脸惊诧的表情,王曾重重地点了点头,语气决然道。  “非常时,行非常之事!”  “我欲借此,挑起马氏和丁氏之争。”  向传正两眼定定地看着王曾,欲言又止。  商人重利,素来被士大夫们看不起,但商利之厚,也是公认的。  以贫求富,农不如工,工不如商。  是以,很多大族都有参与商贾之事,王曾若是掀起了这个头,日后旁人会不会有样学样?  真若是那般,王曾无异于站到了很多人的对立面。  这是一个很坏很坏的开头。  眼见向传正惊疑不定的打量着自己,王曾淡然一笑。  “仲才兄,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”  “我很清醒!”  “君子之仕也,行其义也!”  “吾受皇恩,忝居两府之位,合该为先帝,为官家,清除丁谓这等国之巨蠹!”  沉默片刻,向传正做出了选择。  “你想怎么做?”  扳倒丁谓,利大于弊。  何况,向氏并不是直接参与其中,即便日后有人清算,也找不到他们向氏。  得到了向传正的支持,王曾慢慢起身,郑重地向对方行了一个揖礼。  “曾,拜谢!”  紧接着,双方一番拉扯,重新落座后,王曾终于将计划和盘托出。  “我欲从李溥赃私案入手……”  ……  ……  ……  延庆殿。  用过晚膳之后,赵祯踱步来到御案前,他准备看一看近日外朝呈送禁中的奏疏。  虽然崇政殿观政尚未开始,但自禫除那一天起,刘娥每隔两天都会挑选一批奏疏送到延庆殿。  只是,送来这些奏疏,多是一些常规事务。  “咦?”  不多时,赵祯忽然看到了一份令他很感兴趣的奏疏。  这是章得象离京之前上表的奏疏。  其实,似章得象这等重要的外遣官出知地方时,按照规制,是需要入内朝见天子的。  自唐朝中期开始,重要地方官离京之前,就有入内朝见的流程。  宋承唐制,自然也继承了辞谢制度。  然而,自真宗身体不豫之后,辞谢一度停摆,直到现在,刘娥也没有恢复的意思。  章得象奏疏的前半段,都是一些常规的拜谢流程,诸如,感谢太后和官家予以重任,同时他也表示,一定会尽职尽责的完成‘改良稻种’一事。  不过,到了奏疏的后半段,章得象提出一個建议。  【身丁钱,东南之旧制,伪朝之弊政也,陛下睿哲聪明,孜孜求理……(一段长夸)……。  伏望陛下,体念愚民,请罢东南诸路身丁之税】  奏疏的末尾处,另有一列娟秀小字。  【可依大中祥符四年(1011)例】  这字体,显然是刘娥的笔迹。  看着刘娥的批复,赵祯眯了眯眼,陷入了沉思。  身丁钱,是两税之外的附加税种。  宋制,二十为丁,六十为老,女口不预,即,凡是二十岁以上的成年男性,每年都需要额外缴纳一笔身丁钱。  不过,搁在宋初,身丁钱也是有地域歧视的。  北方地区,几乎很少征收身丁钱,原南方割据政权统辖的两浙、江南、荆湖、两广、福建等地区,才有正儿八经的丁税。  在这些地区征收身丁钱,也并非宋朝独创,而是五代军阀们为了扩军,横征暴敛留下的陋习。  收复这些地区后,宋朝萧规曹随,沿袭了丁税之制。  不过,相比于五代时期,北宋初期身丁税的收取范围,一直在缩小。  五代时期,有些地方,无分男女老幼、贫富贵贱,都要向藩镇缴纳丁口税。  入宋后,太祖、太宗、真宗三朝,陆陆续续缩减了范围,以及征收的总额。  到了大中祥符四年,恰逢天书运动,为了迎接‘祥瑞’,宋真宗开启了大规模的蠲免。  两浙、福建、荆湖、两广诸路的身丁钱,全被免除。  但这个免除,只是免除了丁税中的现钱部分,像丁米、丁娟等实物身丁税,仍然被保留了下来。  并且,各州府执行的也不严格,某些地方免除了身丁钱,有些地方依然继续收取。  准确来说,身丁税是一种重复税收。  最初,也就是两税制实行之前,土地税收是和丁口绑定的。  而两税制实行之后,土地税的多寡,不再由丁口决定,而是由田亩多寡决定。  要不要借机实行‘摊丁入亩’?  不得不说,一想到这里,赵祯很是意动。  眼下也确实是一个好机会,毕竟,宋朝的官户(品官之家)也需要缴纳两税。  如果没有特旨,绝大部分官员是没有免税特权的。  在北宋当官,特权不在土地免税,而在俸禄,在荫补子孙,在免差役。  也就是说,当下推行‘摊丁入亩’,等于实现了士绅一体纳粮。  此外,摊丁入亩,对于底层百姓而言,也是一件好事。  特别是那些赤贫之家,于他们而言,丁口税本就是一项沉重的负担,某些时候,甚至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  宋朝南方地区溺婴成风,也和丁口税脱不了干系。  像荆湖路,福建路,溺婴不仅限于女婴,家中男儿多了,男婴同样也会被浸杀。  若是推行摊丁入亩,东南诸路的人口,必然会迎来一次小规模的增长。  任何时代,人口都很宝贵。  赵祯压根不怕人口太多,也不怕激化土地矛盾。  因为,他的目光从来没有局限在大宋的一隅之地。  且不说大理、党项、契丹等地,抛开这些陆地,海外还有无数的资源点等着他去征服。  他只会嫌人口不够多!  但人又不是韭菜,从出生到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