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八章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(求追读)(1 / 2)

次日清晨。  延庆殿。  “张都知昨天出宫了?”  “回官家,张都知昨天是申时末(5点)出的宫。”  收到雷允恭的汇报,赵祯若有所思。  鉴于唐朝的宫廷之变,宋朝立国后,建立极为严格的宫门管理制度,每天酉时(下午6点)左右,宫门就会上锁。  除非遇到重大军情,否则宫门绝不允许开启。  张景宗五点之前出宫,这个时间几乎是踩着点的,这个点出门,他是想干什么?  起初,赵祯以为张景宗外出,可能是想做点什么,但得知时间节点,他又否定了这一猜测。  张景宗可不是雷允恭这样的二哈。  想了片刻,赵祯直接把各种纷杂的念头丢出了脑海。  管他呢!  让子弹先飞一会。  “走,去崇徽殿。”  言罢,赵祯领着雷允恭几人向刘娥寝宫行去,他是去给刘娥问安的,顺带把大赦天下的诏书给定下。  思考了一夜,该给出答案了。  宋代大赦天下的次数很多,如三年一次的郊祀,基本都会颁行大赦天下的诏书。  因为这一点,有些人甚至会刻意挑选犯罪的时间,掐着郊祀的点作案。  不过,大赦也有等级之分,一般而言,新帝即位的大赦,等级最高。  恶逆、劫杀、谋杀等死刑者,通常的大赦,是不会被赦免死刑的,若是遇到新帝即位,这类犯人是可以免除死刑的。  但死罪可免,活罪难逃!  这些被赦免死刑的犯人,仍需流配两千里。  思虑间,崇徽殿已然近在眼前,因为是延庆殿后殿的缘故,崇政殿的规格并不高,占地面积和规制都比主殿小了两圈。  来到内殿门前,赵祯调整了一下呼吸,即便昨夜便打好了腹稿,他仍旧需要小心应对。  毕竟,此时的崇微殿,才是大宋的权力中心。  少顷,赵祯踏入了内殿。  “参见官家。”  圣驾降临,殿内的内侍和宫人纷纷行礼,赵祯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,略过了他们。  行至刘娥身前,赵祯稍微理了一下衣袖,态度恭敬的向刘娥行礼道。  “大娘娘,尊体万福。”  “六哥,来。”  刘娥坐在椅子上微微颔首,然后她拍了拍一旁的空座,示意赵祯坐到她的身边。  赵祯微微躬身,抬膝走到近前,然后他就看到了桌上的那封诏命。  【宰臣丁谓加司徒、冯拯加司空,枢密使曹利用加左仆射,并兼侍中,参知政事任中正加兵部尚书、王曾加礼部尚书。  枢密副使钱惟演加兵部尚书、张士逊加户部侍郎。】(注1)  眼见赵祯落座,刘娥伸手点了点桌上的诏命。  “六哥,这份诏命,你觉得如何?”  赵祯看着白麻纸,陷入了沉思。  北宋前期,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,不常置,通常为宰相加衔,丁谓和冯拯加三公,没什么问题。  宰相以三公兼侍中,虽然有恩赏过重之嫌,但考虑到丁谓和冯拯曾是刘娥的倒寇盟友,也没问题。  任中正、王曾、钱惟演、张士逊四人加六部尚书,问题也不大。  毕竟,新帝即位,有着升迁宰辅大臣的惯例。  倒是曹利用并兼‘侍中’,值得商榷。  唐制,侍中为门下高官官,通常为宰相之职,但北宋前中期,三高官官不领本司事。  通常以他官带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’为宰相。  一般而言,‘侍中’是宰相才能带的加衔,而曹利用,一介武臣,却带上了‘侍中’。  刘娥这是打了一个巴掌,然后再给一颗甜枣?  “诸位相公,俱是国之重臣,大娘娘决定便是。”  对于这份诏命,赵祯没有发表任何意见,加衔而已,没必要再这种小事上置喙。  紧接着,他话锋一转。  “大娘娘,关于赦书的事,我问了爹爹。”  “爹爹说依照大中祥符八年(1015)的赦书颁行即可。”  “即,系囚,已杀人、十恶罪至死(注2)、官典犯赃罪不赦,斗杀,情可悯者,许奏裁(圣裁)。”  “除此之外,一切如旧,许赦之。”  按照赵祯的意思,杀人罪、十恶罪、贪赃枉法罪,皆不赦免,唯有斗殴杀人,才能视情况而赦免。  赵祯提前预定的心腹爱将——狄青,所犯的正是斗杀罪,留下这道口子,已然足够了。  听到这话,刘娥眉头一拧,似乎在想些什么。  询问赦书的事,的确有试探的意思。  但现在看来,好像把她自己给饶进去了。  新帝即位,大赦的范围最广,而依照‘先帝’的意思,例如大中祥符八年,万一诏书颁行,天下人该如何看她?  毕竟,同先帝登基时对比,这份赦书太苛责。  而现在是由她摄政,旁人看到这份诏命,只会将非议安在她的头上。  一旁,赵祯板着小脸,神情严肃的坐在椅子上,静静地候着刘娥的意见。  其实,他提出这等赦书,何尝不是试探?  他倒要看看,刘娥会不会同意这份稍显‘离谱’的赦书。  此份赦书若是颁行,很可能会给旁人留下‘寡恩’的印象。  此刻,刘娥确实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。  同意?  难免有损她的名声。  不同意?  先帝会怎么看?  半晌,刘娥慢声低语道。  “可。”  “明日先送中书,着两府大臣覆议。”  最终,刘娥还是没有当面修正,而是选择曲线救国。  先让两府议一议,然后再找机会切入。  ……  ……  ……  政事堂。  赵祯和刘娥正在宫内商讨宰辅大臣加官的事,而中书这边,却在商议贬官之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