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一章 尘封的历史(2 / 3)

,随后悉悉索索的声音传来,赵南北和王主任对视了一眼,看来真像阎埠贵所说,这老太太真休息了。

“我,老阎,聋老太,正府来看您来了,赶紧开门呐!”

“吱呀!”

门开了,一边扣着右边衣襟扣子一边开门的聋老太,看到门口围着的一群人后,刚才还有些慵懒的双眼,此时瞪的越来越大。

“您好,聋老太!”

“我们是街道办的,这边还有民政部门和部队领导,接到上级通知,特地前来问候您!”

此时王主任已经反应过来,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,主动上前,搀扶起了聋老太,解答她内心的疑惑。

“老太太有什么好看的,这把老骨头,不给你们添麻烦就行了,都回去吧!”

此时的聋老太,还没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,她再怎么想,也想不到,易中海会自作主张,打出了她这张最后的底牌,这时候没有装聋作哑,只当是一般的慰问老人。

对于陌生人,聋老太还是颇有防备的,哪怕是什么街道办啥的,对于她来说,安安稳稳维持着院子里秩序的基本稳定,自己的乖孙能趁早结婚,比其他什么,重要的多了。

“诶,老太太,话可不是这么说,正府有义务,照顾你们这些孤寡老人。”

“不用你们照顾,我还有乖孙,还有干儿子,有他们招呼就够了,你们呐,多给我发一些粮票,我就知足啦!”

聋老太看来也是经历过大场面,面对这么多人,并不像一般的你农村老太那么畏惧正府,缺了牙的嘴巴,干巴巴的一张一合,表面上不在乎,心里还是想趁机提出一些要求。

“主任,应该就是这家,档桉里我找到了,只有一户谭刘氏,符合上边说的。”

这时,院子气喘吁吁的跑进来一位年轻姑娘,手里挥舞着一个牛皮纸袋子,一边吆喝,一边钻进了人堆里,走到了最前边。

“老太太,您是不是姓谭?”

姑娘正犹豫着,要把手中的档桉袋给赵副区长还是王主任的时候,赵南北直接拿过档桉袋,一边解开缠绕着的绳子,一边随口向轻声聋老太问候道。

看到那个牛皮纸袋,聋老太额头的皱纹,挤成了八字,感觉事情跟自己想的,有些出入,这次慰问,怎么像是临时组织起来的。

“你说什么?”

“我听不见?”

脸上的神色迅速变换了几下,老太太杵了杵手中的拐棍,右手挣脱了王主任的搀扶,凑到了耳朵边张开,朝着赵南北那边微微侧了侧脑袋。

“我说,您这边是不是姓谭?”

实际应该问是不是姓刘,但是看老太太这么大把年纪,一看就是清朝时候的生人,按照那时候的传统,女性出嫁后就是冠夫姓,登记造册的时候,后边再加上一个氏取代名字,和贾张氏是一个道理。

“大点儿声?”

聋老太看到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,脸上划过一丝着急,外人并不清楚,刚才有问有答的聋老太,怎么到了这时候,耳朵,就不好使了。

“亲属,空白,她这人际关系,怎么全是无?”

眼看老太太这时候耳朵不中用了,赵南北摇了摇头,掏出了牛皮纸袋,看起了从档桉馆里,才抽调出来的历史档桉。

“不清楚,这些东西,也都按照民国时候的登记的来的,那个时候什么样子的,现在就是什么样子的。”

刚才的小姑娘看出了赵副区长脸色不是很好看,胆怯的说着,她参加工作才多久,统计这些档桉的事情,估计还是赵南北没来这的时候,就已经做完了。

“这个院子里,生活时间最长的,除了聋老太,还有谁家?”

眼看档桉里也看不出什么,赵南北直接把档桉递给了小姑娘,旧时代的事情,本身就因为时代原因,现在也理不出个所以然,老太太听不见的情况下,想要追查,恐怕也只能从街坊邻居来问起了。

“咱们都是后来的,单位分到这里的住的,这院子里,除了咱们,也就何家是一直住在这个院子里!”

听到赵南北的问话,阎埠贵作为管事大爷,脑子里瞬间涌出了答桉,嗫嗫的说道。

“何家?”

听到阎埠贵提供的线索,赵南北以及王主任连忙把头转向了他这边,看来是要一探究竟。

“对,屋主叫何大清,现在是他儿子何雨柱住的!”

阎埠贵点了点头,手指头穿过人群,指了指中院儿那间正房,把全场所有人的目光,全吸引了过去。

“何大清,大清……?”

赵南北嘴里念叨着何雨柱父亲的名字,从简单的三个字里,就判断出了一些大概情况。

旧时代的人和新时代的起名方式差不多,毕竟文化水平都有限,听到建国,援朝,大家都清楚是什么时间的生人,大清这俩字儿代表什么,赵南北还是能分析的出来。

“现在屋主在哪里上班,怎么是他儿子住着的?”

“人跑了,媳妇死得早,丢下儿子女儿,跟保城的寡妇跑了,何雨柱现在也在轧钢厂上班,是一个厨子。”

阎埠贵这一声,可是把全场不少人给逗笑了,只有赵南北跟王主任没有笑,互相皱